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素养和教学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主办,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承办的第五期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新进教师规范化培训于9月12日上午在线举行,本次在线培训由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陆靖教授带来主题讲座《今天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教学——如何上好一门课》,王萧建筑装饰名师培育工作室全体学员以及来自各中职校新进教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员等600余人一同聆听了这堂精彩的讲座。
本次讲座从具体的课程案例出发,详细阐述了一门好的课程是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实施以及教学评价如何管理的问题,并围绕职业教育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坚持公平性、开放性、多样性原则实施教学;如何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如何在课堂上加强引导,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等内容展开。
责任心和态度
陆老师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家长,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你这样的老师。教书仅是完成职业的工作量,还是动脑筋、花功夫做一些真正对孩子有益处有贡献的工作,因此,要想上好课,首先要具备的是责任心和端正的态度。
手中无书,心中有数
陆教授多年来对自己提出要求,上课从不带一页讲课稿进课堂,因为所有的上课内容都已经熟练的备在脑子里了,开始教授一门课之前,保证所有的教材都仔细看过一遍,习题亲自做过一遍,做到“心中有数”。陆老师总结了教师上课的五种境界---念课、备课、讲课、侃课、玩课。老师教学生,首先自己要对课程内容烂熟于心,充分理解,才能够玩转课堂。正是因为有如此严谨精进的态度和习惯,哪怕临时被通知去代课,陆教授也能做到不慌不忙,应对自如。
目中无人,目中有人
陆老师把“教师”与“牧师”进行类比,指出教师在讲台上要像牧师一样,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对自己讲授的知识有充分的自信,站稳讲台,有“天下第一”的自信;又要目中有人,上课时候做到,每个学生都要观察到,根据学生的反映改变教学的策略,要有“扫一眼”就能知道学生懂没懂的能力。优秀的教师能跟学生做心灵互动,关注学生的内心,能读懂学生上课时的眼神和状态,按照学生的反应来调整后续的授课内容与方式。
常教常新,善于发问
教师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打破局限性,不能只照搬教材的内容,应该放眼全世界,与行业最先进的技术、理念相接轨,要将行业最新的发展和变化也传递给学生,多引发学生思考“有些貌似成定论的东西,是否还有突破的可能”等。教师应意识到,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和发展空间才会被更大程度得激发出来。
“如何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陆老师指出,很多年轻老师轻易“剧透”,让课堂失了悬念,学生失了兴趣。一个知识点可以由很多问题引出,同时也可以展开很多问题,教师可以设定悬念,多用问题层层引入,恰当地打开学生的思路与视野。其次,教师上课要用自己的语言,也就是要“接地气”,用学生更容易听懂的语言来讲课,这是非常关键的。
向艺术取经
陆老师鼓励教师们在业余时间多听一听评弹和相声,向这两种艺术学习,可以有效得帮助我们提升课堂效果。相声是魅力在于能将平常的话用有趣的方式讲出,如果能将相声艺术的精髓融入课堂,会极大的提升课堂的表现力及感染力,上课状态是快乐的,这样的课堂学生也很愿意配合。而评弹的可贵在于一个简单的动作,都能够通过潜台词一层层给解读出来,解读得丝丝入扣,引人入境,引申到教学中,可以把一个单独的知识点层层剥开,细细剖析。陆老师提到自己在备课时会将所有跟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名词、人员、典故等全部逐一搞清楚,并在授课过程中以点到面的做展开,学生对课程内容才能有更全面的认识,一个干巴巴的知识点就“丰满起来”,课堂也变得更充实。
适当“加点盐”
谈及课程思政,陆教授又将“教师”与“厨师”进行类比,如何“有高度”、“有温度”,将“天下事”讲成“身边事”, 要像把盐融入汤里一样,盐的营养正如价值观对学生成长一样非常重要,没有一个大厨会将一盘盐作为正餐的主角,正如课程思政不能干巴巴的讲、僵硬的“喂”给学生,要与教学有效结合,让学生愉快的接受,而盐的加入也提升了汤的味道,专业课的质量也就提高了。
“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的一生更精彩,学生也会让我们的世界更精彩”,陆老师希望大家能以敬畏的态度对待讲台,怀揣理想和信念,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与技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供稿:教研(督导)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