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合作“脚手架”,构筑育人新高地


[2023-06-08]   发布单位:宣传科   阅读次数:5643

上海建筑职业教育集团

摘 要:上海建筑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十余年以来,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搭建校行企合作交流平台,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面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集团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为引领,以数字化转型为牵引,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强化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逐步形成政行企为学校赋能,学校为师生赋能,师生为城市建设赋能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集团的服务能力,发挥集团化办学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职教集团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职教集团;产教融合;赋能;循环

 

一、实施背景

深化产教融合是国家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战略任务之一。上海2020年发布了《上海市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全方位融合,并于2021年发布了《上海市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进一步强调了构建以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为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意见》要求优先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产教资源。

上海建筑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于2010年,是上海市较早一批成立的行业职业教育集团。目前职教集团单位有62家,涵盖政府、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企业、本科及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等单位类型,地域分布上涵盖了新疆、四川、北京、江苏、广东、上海等地。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集团逐步发展成集服务国家战略、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数智管理、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建筑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二、主要做法

(一)战略共同体:服务国家地区发展大局

1.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集团牵头成立“一带一路”建设技术学院,设立鲁班学堂,举办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化人才研修班,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2.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集团组建长三角绿色智能建造联盟,聚焦绿色智能建造领域,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推进人才培养,促进创新技术转化与产业提升。

3.服务中西部协作战略

集团将对内援疆帮扶列入重点工作,通过沪喀职教联盟,携手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推动建筑类专业建设,带动喀什地区中高职教育,共享集团职教体系资源,推动师资、专业等相关交流。

4.服务地区产业发展

集团以数字化赋能传统专业,推动5G、BIM、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专业发展,主动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建材、新建筑模式的开发,建立具有集团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数字赋能建筑业升级发展。

(二)育人共同体: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1.育生:构建“11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

“113”分别是1个集团(上海建筑职业教育集团)、1个基地(长三角绿色智能建造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中心(研发中心、人才中心、培训中心)。构建多维合作共赢的运行模式,实施校企“双主体”运行机制、“交叉协同”的育人和质量监控模式,推进“互利合作”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人员的“互兼互聘”,共同设计和制定服务专业(群)人才实践教学标准,探讨和开发实践教学平台功能、技术标准及操作规范。

2.育师:建设高水平职业教师队伍

一是联合上海建工集团建设市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在岗锻炼,建立以专题讲座、现场观摩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体系;二是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建立选聘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中职任教的有效路径,探索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三是试行“双专业主任”制度,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担任专业主任,从源头上保障校企合作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3.育职工:建立现代学徒制与企业专项培训双轨模式

一是量身定制现代学徒制订单班,集团先后与上海建工集团、广联达和上海宝业集团等签订人才培养战略协议,院校根据企业用人及岗位需求,实行“岗课赛证”融通,将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直接送进课堂,提高订单培养人才的针对性;二是提供社会培训服务,围绕建设领域在职人员能力的提升,以加强安全、质量管控为重点,集团内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组织开展技术培训。

(三)创新共同体: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1.主动研究产业发展新态势

探索并组建校企联合科研团队,以联合课题组、项目组的方式,承接政府科研课题和企业重点攻关课题,把教育资源、科研成果、人才培养聚焦到服务企业发展上,积极做好城市更新、绿色低碳、智能建造、土壤修复等方面的科研课题立项和成果转化。

2.推进行业、院校专业标准的建设

一是参与如绿色智能、装配式建造技术等行业标准制定,制定或优化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二是推进集团内部专业核心课程的梳理与建设,特别是教学、师资、课程体系等标准的落地;三是将集团内不同学校专业建设的质量标准统一起来,包括课程标准、实训标准、教材标准等。

3.探索创新型产教融合机构

先后建立了BIM产教研国际协同中心、长三角绿色智能建造基地,中建产业学院、中铁产业学院、中望产业学院,中建八局国家劳模工作室、上海建工二建集团科创人才孵化工作室、禹创人才培养工作室等产教融合机构,打造了互利、互动、多赢的教育教学创新实体。

(四)数智共同体: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转型

1.加快集团数字资源库建设

一是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推进集团的优质师资资源库、专家资源库以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二是推进集团资源库的共建共享,着力满足集团内各单位不同的教育培训需求,提高集团层面教师资源的配置效率。

2.提升数字化管理的效能

大力推进集团的质量管理平台和专业诊断与改进系统的运用、优化,逐步统一管理规范、教学规范、师资规范,形成横向上可比较、纵向上可衔接、时序上不断成长进步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

(五)文化共同体:构建传承开放的文化平台

1.做强劳模(工匠)精神的文化传播平台

发挥集团企业资源优势,共享行业导师,以集团内各院校协同育人的方式,持续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项目,推动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向集团内各成员单位推广,大力推动劳模(工匠)文化的传播,把劳模(工匠)文化作为建筑类院校的一个显著文化特色,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2.做实大思政的红色文化开放平台

发挥集团院校师资优势,面向社会,建立开放、创新、共享的职教大思政平台,将更多的行业大师、思政干部、院校教师放入师资平台,将各校特色思政课程放入共享课程库,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

3.做好全球视野的海派文化交流平台

打造具有“上海高度”的“一带一路”、《中国城事》等特色项目,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大气谦和、开明睿智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将文化交流融入合作框架,为国际合作发展贡献上海职教力量。

三、特色与创新

(一)以制度为保障,推动校企紧密合作

一是与时俱进地修订集团《章程》,明确集团的性质;二是不断完善修订各项管理制度,提高集团科学化管理水平;三是不断完善运行机构,除设秘书处外,还设置了专业建设、科研咨询、就业促进、培训服务等四个专门委员会;四是建立加入和退出机制,保障集团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以共赢为目标,织牢多方合作的纽带

一是聚焦建筑业转型,发挥企业、学校的优势,强化“产学研用”,服务建筑业转型升级;二是服务企业发展,开展技术研究和培训,加大集团内单位间的协同创新,实现共同发展;三是服务学校发展,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育人的成效。

(三)以发展为导向,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一是确定“抓大不放小,做小应见大”的产教融合方针,既要同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也要联手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生态圈;二是在合作深度与广度上下功夫,让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和内部治理。

四、实施效果与推广价值

(一)应用效果

1.2020年10月,上海建筑职业教育集团被教育部列入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集团成为上海市行业职教集团协作组牵头单位,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2.集团内8所学校成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集团内5家单位成为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培养基地,19名选手进入国家集训队,获得第44届、45届世界技能大赛花艺项目金牌,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精细木工项目金牌。

3.连续三年共举办了5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化人才研修班,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136名学员参加培训,同时选派优秀专业教师赴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开展合作交流访问,为当地培训技术人员738名,为“走出去”企业培训人员639人次。

4.近三年,合作培养订单班学生2132名,现代学徒制试点学生527名;开设中高职、中本、高本贯通培养专业数量32个,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人数5415人,中本贯通培养招生人数368人,高本贯通培养招生人数120人;共建共享课程121个,共建教材117本,共建基地1126个。

5.近三年,校行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125项,服务金额达5320万元;开展企业职工社会培训近12万人次。

(二)推广价值

1.聚焦长三角中小城市发展活力,编撰《长三角城市发展报告》系列;聚焦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人才需求,开展《城市管理紧缺人才开发目录研究》。

2.成立的BIM产教研国际协同中心共获得40多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承担了国家和企业的多项产业攻关任务和服务任务。

3.开发的《基层和轨旁土建工程及维护技术员III》,《桥梁建设和维护技术员III》、《园林绿化管理工程师IV》等三个职业标准入选第一批“埃塞俄比亚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多项《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被新疆喀什职业技术学院等同类高等院校用于土木类专业的建设工作。

 

 

(执笔人:上海建筑职教集团 褚敏、杨秀方、吴静妮)